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實驗站牙鲆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鲆鰈魚類套式病毒(Chinook salmon bafinivirus,CSBV)快速檢測研究上取得新進展,首次利用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建立了一種現場快速檢測CSBV的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Rapid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Chinook salmon bafinivirus (CSBV) in flatfish using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為題發表于《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JCR 1區期刊,IF: 2.9,全文網址為:https://doi.org/10.1007/s10499-023-01285-3)。
CSBV是引起鲆鰈魚類“出血癥”主要病原體之一,其引起鲆鰈魚類底板出血、爛鰭爛尾、肝臟出血等癥狀,并導致大量死亡。該病毒屬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托巴套氏病毒科(Tobaniviridae),Oncotshavirus屬,對于易感的鲆鰈魚類,致死率可高達70%以上。北戴河站分別于2019年和2022年在河北省以及遼寧省分離得到CSBV的兩株新毒株,分別命名為:CSBV Bces-Po19(牙鲆分離株),CSBV Bces-Sm22(大菱鲆分離株)。截至目前,該病毒擴散到遼寧省、河北省的多個鲆鰈魚類養殖場,對鲆鰈魚類養殖產業造成了嚴重影響,成為了制約產業健康發展的重大瓶頸。

為了彌補現有CSBV檢測方法操作復雜、對于設備要求高的問題,研究團隊基于LAMP技術建立的快速檢測方法,可以通過一小時內的恒溫擴增就能通過肉眼觀察顏色變化來得到實驗結果,完成檢測;并且還可通過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再次驗證。結果表明,在65℃恒溫擴增1h后,檢出限低至10 pg/μL。該方法在具備操作簡單、對于設備要求低等優點的同時,更加具備擴增特異性高,靈敏度高的優勢。
上述研究得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2023TD41),河北省重點研發計劃(21326307D)以及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CARS-47)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