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淡水鱸營養需求與飼料崗位科學家任鳴春團隊在飼料苯丙氨酸水平調控大口黑鱸免疫抗氧化和凋亡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為保障大口黑鱸養殖業的生產安全,提高其免疫抗氧化及抗凋亡能力,減少藥物使用,團隊通過飼料營養調控手段,在飼料中添加不同含量苯丙氨酸進行免疫抗氧化和凋亡研究。
研究實驗證明,2.48%-2.76%飼料苯丙氨酸水平顯著提高大口黑鱸腸道抗氧化基因的表達量;1.98%和2.21%飼料苯丙氨酸水平組,抗氧化酶活性及相關物質含量表現為集中提高;在2.48%飼料苯丙氨酸水平組,TOR信號通路相關基因的表達顯著升高,且該水平也顯著增加炎癥因子、凋亡因子的表達。結果表明,飼料中苯丙氨酸不平衡可導致腸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及腸道細胞凋亡。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CARS-4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32102806)等支持。相關研究成果論文“Phenylalanine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ng the Capacity of Intestinal Immunity, Antioxidants and Apoptosis in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發表于國際期刊《animals》(JCR一區期刊,IF=3.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