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廣州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完成的“灘涂低鹽池塘蝦魚高效生態養殖模式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進行了會議鑒定。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科外處相關負責人和南海所副所長李來好等參加了鑒定會。
會上,專家組聽取了項目成果工作匯報,審閱了相關材料,并經質詢和討論,認為該研究成果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并建議進一步加強該成果的應用推廣。該項目成果主要創新點包括:建立了對蝦池塘網箱套養羅非魚、凡納濱對蝦-鯔圍網分隔混養的高效養殖模式、對蝦-草魚-鰱-鳙-鯽、對蝦-草魚-鰱-鳙-革胡子鯰等兩種多元混養模式;優化了對蝦-羅非魚直接混養模式和對蝦-草魚混養模式,規范了蝦魚放養結構,充分利用了池塘水體空間,提高了餌料利用率,改善了養殖生態環境,降低了養殖風險;研究了不同蝦魚混養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與懸浮顆粒物特征、氮磷收支、水質動態及產出效果,分析了混養池塘的弧菌動態及其與水質因子的相關性,以及劇烈天氣變化對蝦魚混養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等。其中,對蝦池塘網箱套養羅非魚模式提高池塘水體空間利用率10%以上,對蝦成活率、養成體重和單位面積產量比單養模式分別提高69.8%、11.6%和90.5%,餌料系數降低8.1%;對蝦-羅非魚直接混養最優蝦魚比250:1模式對蝦成活率比單養提高24%,池塘氮磷利用率達到47%和18.1%,分別比單養提高109%和72%,養殖利潤率比蝦魚比750:1、375:1、166:1、125:1混養模式高5%-25%;對蝦-草魚-鰱-鳙-鯽多元混養模式比單養模式平均縮短對蝦養殖周期10天,對蝦成活率、體重和單位面積產量分別比單養提高26.2%、6.2%和55.86%。對蝦-鯔魚圍網分隔混養模式提高蝦池空間利用率20%以上,降低對蝦餌料系數15.8%,提高單位面積利潤31.5%。
該項目目前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2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項,養殖模式及技術推廣應用達31030畝,新增效益超過21091萬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