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廣州召開“代表性污染物和農漁藥對重要水產增養殖品種影響效應的研究”成果鑒定會。該項目成果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承擔完成。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科外處領導和南海所所長江世貴、黨委書記劉新中、副所長李純厚等參加了會議。
會上,鑒定委員會聽取了項目成果情況匯報,認為該項研究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致通過鑒定,其中主要創新點包括:創新和優化了污染物監測技術,豐富和拓展了污染物毒性效應研究方法。建立了農漁藥5種新的分析方法;優化了“貽貝觀察”技術體系、海域新污染源判別法、生物質量和衛生安全風險評估模型;建立了潛在生物標志物綜合評判方法;建立了綜合性毒性效應研究技術體系和指標體系。拓展和深化了對增養殖海域污染物的時空變化特征和衛生安全風險的認知水平。系統解析了近岸海域貝類體中14種代表性污染物的時空變化特征和趨勢,判斷和識別了沿海有機氯污染物的新污染源,系統評價和揭示了生物質量水平和食用安全風險的變化趨勢,確定了熱點污染物和典型海域。系統闡明了代表性污染物和農漁藥對水產增養殖生物的毒性毒理影響效應。系統獲得10種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基礎數據;解析了單獨或混合曝露脅迫下污染物和農漁藥的積累、釋放與代謝的動力學特征,生物標志物的響應關系,以及對生物體的組織形態、組織損傷和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效應。開拓性地應用綜合評判法篩選和推薦潛在生物標志物。首次應用生物標志物整合響應法、秩相關分析法等評判方法,系統篩選和推薦適用于重金屬、環境激素類、有機污染物和農漁藥的潛在生物標志物26種。
該項目共發表學術論文 81篇;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行業標準3項;培養博士2名、碩士10名;累積推廣應用158萬畝,產生社會經濟效益18.4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