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根據部直屬機關工會工作安排,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在“世界讀書日”之際,發動全院開展了“書香單位”建設活動。通過推介“一本好書”、撰寫“一本好書”書評等方式,引導干部職工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充實內心、汲取力量,更好地立足崗位、建功立業。
為了適應移動信息時代需求,水科院充分利用現有的數字圖書館平臺和電子書資源,啟動創建“掌上數字職工書屋”,及時收錄職工推薦的優秀電子圖書,有力推動讀書共享化、便捷化和長效化,為院系統干部職工勤于閱讀、樂于學習提供良好的平臺條件。
今年的讀書日,全院廣大干部職工踴躍參與讀書活動,推薦了近130本經典書目,推報了60余篇優秀書評。現將部分優秀書評進行分享展示,與大家共賞。
以史為鑒:在經濟周期的循環往復中尋找未來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書評
戰略中心 王宇光
本書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從經濟金融理論、國際格局等6個角度對兩次全球大危機進行了系統地對比,總結歸納出兩次危機在人口結構、技術條件等5個方面的不同特點,和技術革命、經濟政策等10個方面的共性特征。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出發。本書基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歷史背景,提出了3條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思考:一是樹立底線思維,對危機可能出現的最壞場景做出預案;二是把握我國戰略機遇期內涵的重大變化,謀求中國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三是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課題的務實超前研究。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一書可謂青年人讀懂世界經濟如何運行、中國經濟未來走向何方的經典之作。
穿越百年,見證歷史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書評
東海所 樊偉

周有光先生早年專修經濟學,新中國成立后專攻語言文字研究,是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可以說是典型的“跨界”學者。周老享年112歲,恐怕是我國最長壽的學者了。《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口述史,而是對其百年人生豐富經歷的回憶。
該書語言風格隨意、自然,娓娓道來,像流水一樣注入心田。作者從自己的家庭背景開始談起,細數從清末至20世紀末的百年歷史劇變,透過敏銳的眼光和超強的記憶力,集中表現了中國百年歷史的重要關頭及由此帶來的深遠影響。坦誠講述了自己從年輕的知識精英分子,向一個力圖保持清醒思考、在有限條件下為祖國服務的獨立知識分子轉變的過程,以及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如何保持樂觀和探索的精神歷程。
本書內容穿越百年歷史,不僅充滿了智慧、樂觀向上的精神,展示了作者廣闊的人生視野,也反映了作者對重大歷史事件的佐證以及人生道路的思考。
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東坡傳》書評
學科與平臺處 孫昭寧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最全面的偉大天才。論詩,他為宋代之大家;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論字,他是宋代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論畫,筆墨凝重、大氣磅礴;論詞,他曠達灑脫,激蕩人心。然而,如此天才,一生卻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坎坷。
《蘇東坡傳》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生動、鮮活的蘇東坡,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熱情、真摯、幽默、豁達的蘇軾。熱愛生活的他,研究烹飪、釀造美酒,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剛直不阿的他,在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寫出萬言書直言勸上,直至被貶黃州,又有數次因詩被捕,卻仍不改犀利詞風,針貶時弊、直抒胸懷。最難得,還是他的豁達灑脫,官場幾度沉浮與抗爭,幾乎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卻從未見其消沉傷懷,在他的詞詩中,總能感受到樂觀積極,“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總有風雨,蘇軾卻不以為意,在雨中依然微笑前行。
正如林語堂寫到的:“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繁華如夢,流光易散。只有內心的安頓才讓人真正快樂!
為脫貧攻堅的最后一戰注入力量
——《擺脫貧困》書評
機關黨委 黃保順

《擺脫貧困》收錄了習近平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29篇重要講話和文章。該書緊密圍繞閩東地區脫貧致富,是習總書記在跑遍寧德各縣和絕大部分鄉鎮、帶頭實施“四下基層”了解民情、深入研商脫貧之路,充分認識和尊重閩東地區特點和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極具前瞻性的戰略思想和理論觀點,深刻回答了推動閩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真知灼見、發人深省,真實地記錄習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全面推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實踐探索,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思想。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本來就有許多硬骨頭要啃,加上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面臨的任務更重、要求更高、挑戰更大。3月6日,習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此時重溫習總書記的《擺脫貧困》,不僅能增強我們啃下硬骨頭、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又能找到加強黨的領導、依靠群眾力量、抓好干部隊伍作風、深化扶貧協作等方面的有力舉措,對實現如此大規模的人口脫貧這一人類奇跡具有極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陪伴中的成長
——《青蛙和蟾蜍》書評
淡水中心 徐奕

《青蛙和蟾蜍》是美國二十世紀美國童書的一代巨匠艾諾·洛貝爾(Arnold Lobel)的經典代表作。一套四本書講述了青蛙和蟾蜍這一對好朋友生活中的點滴趣事。青蛙成熟、懂事、體貼、聰明,蟾蜍有點任性、小懶散、卻至誠至真。
這本是我陪伴孩子閱讀的一套書,卻在陪讀中讓我開始反思“成長的煩惱”。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迷失的我們究竟失去了什么?失去了曾經一起對“真、善、美”帶著信仰的小伙伴,減少了對“真、善、美”的信任度。如果現在的你真的忙到無暇進行大部頭的閱讀,無力進行美學的深度思考,向你推薦這套薄薄的小書,如果你還能被青蛙只要看到蟾蜍對自己的信任就“朋友力爆棚”而感動,如果你還能被蟾蜍即使又懶又笨卻依然為了成為青蛙最好的朋友而不斷挑戰自己而感動,如果你還能想起自己曾幾何時也是那么義無反顧向前沖的勁頭,如果你能因此而開始熱愛這個“又懶又笨”卻理想萬歲的自己,相信我們對未來,對工作,對生活,對自己都會永遠充滿熱情。
《麥田里的守望者》書評
資環中心 毛智慧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寫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公認的現代文學的經典。該書以主人公霍爾頓的第一視角,描述了他在美國三天內的所見所聞,剖析了霍爾頓從憎惡虛偽、追求純真到最終屈從社會現實的心路歷程。該書在1951年出版后,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領導了美國文學創作的新潮流。在文學上,此期間甚至被稱為“塞林格時代”。
塞林格用一種叫“少年侃”的日常口語寫完整本書,極其生動形象。該書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商業化的社會現實,主人公霍爾頓所處的年代是在二戰剛剛結束后,當時美國正處于戰后的經濟飛速恢復與發展時期的“黃金時代”,大量新中產階級誕生,財富積累與戰后傷痛并存,人們開始思考戰爭的意義,進入一個極痛苦的戰后反思期。一些評論家們認為霍爾頓歷經矛盾、抗爭,最終回到社會。盡管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精神崩潰,但他最終認清了人生成長的歷程,適應了社會。
這個世界上并不只有紙醉金迷,經歷過現如今被商業與金錢淹沒的社會,看過無數的虛假與偽裝,總有些人,能夠保持著“燈塔”一般的初心,能夠時常想起自己出發的目的。
不忘初心,篤定前行
——弘揚中華文化的一本好書:《知行合一王陽明》
珠江所 廖國禮

初讀《知行合一王陽明》是2016年6月,當時書一到手就看入了迷,從里面學到了不少自認為是很有啟發、很有意義的道理。這兩天翻一翻當時做的讀書筆記,依然覺得很有味道。
本書介紹了我國明朝杰出思想家王陽明傳奇的一生。講述了王陽明幼年成長、成年仕途、中年悟道等經歷,通過重演王陽明在江西、廣西二省主持的三個平亂戰事,展示了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解決軍事、行政、文化等方面實際問題的作用。書中運用對話的形式,生動再現歷史故事人物的神態、表情,讀起來不枯燥、生動、引人入勝。同時,采用平白敘事方式寫出當時明朝的政治生態、民間生活和匪寇、叛軍的心路歷程,真實重現王陽明傳奇一生的歷史背景。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知”就是良知,人人天生俱有的道德心,即我們現在常常提的初心,不忘初心就是不忘記良知 ;行就是行為、行動。“知行合一”就是我們做人做事要結合自己的良知,讓良知成為自己行為的主宰。
保護國家農業產業安全,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中國農業真相》書評
黃海所 李杰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得到了迅猛提升,然而農業所占的GDP比重卻逐年下降。甚至在部分國人包括一些經濟學家看來,農業發展屬于經濟落后的標志。在這種背景下,由臧云鵬著寫的《中國農業真相》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安全敲響了警鐘。
全書共13章,以美國農業產業的形成發展史為引,詳細介紹了國內農企和農民與國際農產品大鱷在大豆、棉花、玉米和肉食等農產品市場的殘酷競爭;揭示了國際資本通過種業、化肥和飼料等上游產業鏈技術和資源控制,實現入侵并控制中國的農產品市場的目的;介紹了國際資本對我國農產品收購、批發和零售市場的滲透,通過全產業鏈控制來攫取巨額利潤;總結了我國農業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警示我國要把農業放到國家安全的高度進行處理和應對,確保農業產業安全,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剖析了國際農產品巨頭通過資源壟斷、市場控制、資本運作、虛假消息等各種手段,打擊和收購國內競爭企業,鞏固自己的國際農產品壟斷地位。
農業是國家的基礎命脈,近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多國出臺規定限制糧食出口,更顯示了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國家強大和民族復興離不開安全的農業保障。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應繼續攻堅克難、不斷創新,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的農業生產一線,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歲歲添“金”,年年有“魚”
——《金魚圖譜》書評
信息中心 程錦祥 劉紫月

《金魚圖譜》是目前所知最早附有彩色插圖的金魚專著,底本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景行書屋刻印,句曲山農(真實姓名已無從考證)撰寫正文部分和畫家尚兆山描繪魚圖,色彩妍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充滿立體感。目前僅存一冊,為善本中的稀世孤本,底本珍藏于國家圖書館。
此書主要總結了明末至清中葉二百年間金魚的人工選擇及其變異的經驗。并參考《本草綱目》、《群芳譜》、《格致鏡原》、《資生雜志》、《培幼集》、《花鏡》諸書,列魚五十六種。本書用簡練的文字,將金魚的飼養方法科學系統地表述出來。正文由原始、池畜、缸畜、配孕、養苗、辨色、相品、飼食、療疾、識性、征用等十一部分組成,即涉及到金魚的親魚選育、苗種繁育、成魚飼養、品種評價、飼料和疾病等多方面。不僅如此,作者運用中國繪畫技法和西方透視學原理,將金魚奇異的身姿及絢麗的色彩繪在紙上。書中的金魚立體感十足,或隱于水草之間,或聚之嬉戲,體態優美、色彩鮮艷、生動逼真,使得本來枯燥的養魚專著,變成了既有知識性、又有欣賞性的書籍。
金魚發源于我國浙江嘉興、杭州等地,是由野生的鯽魚演化而來,經過人們長期的飼養和選育,成為著名的觀賞魚類。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而弘揚“金魚”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漁文化的理念、內涵、價值,將為漁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提供良好的契機。
讀《大學》有感
財務處 陶麗君

在《大學》短短的2000多文字中,孔子提出了關于圣王“修身以安人”的三大原則和八項具體步驟,簡稱為“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大學》最后講了樸素的財政經濟治理思想,“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我想,大學之所以把國的利和義放在文末,也是最終要強調,各級政府治理的方法,要以民為本,以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吧。
反復的誦讀中,我覺得《大學》是一門心學。它通篇的講在什么條件下做什么事,實際上講述了心應該向哪里動,怎樣盡心。王陽明把《大學》中的格物致知理解為致良知。格為正,物為念頭,同時,他認為念頭沒有空的,必有所系,所系即為物。從而生發了萬物一體的思想。
什么樣的生活更幸福
監察與審計處 李永芳

最近,《牧馬人》這部老電影在網上火了,好多九零后、零零后說看了這部電影,很羨慕那樣的生活,那樣的愛情。我在網上看后,把原著張賢亮的短篇小說《靈與肉》又看了一遍,感覺這部小說放在今日,仍然值得推薦。
主人公許靈均出身于資本家家庭,后被遺棄,解放后受國家教育完成學業,但由于出身不好被打成右派在偏僻的農場勞動教養,解除勞教后又留在當地做牧馬人,三十多歲時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才娶妻生子,過著普通又貧寒的日子。改革開放后,他父親從美國回來找他,希望他去美國繼承家業,他拒絕了,又回到祁連山的家。
單從故事情節來看,主人公的選擇令人費解,不符合一般人的想法,作品似乎過于理想化,但讀后卻覺得許靈均的選擇有他自身的道理。在那個扭曲的年代,在流放生活中,許靈均經歷了深深的苦難,也遇到了善良、淳樸的人們,他在原始的、田園牧歌般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根。改革開放四十年,今非昔比,我們的精神生活是否更加富足?如何看待勞動的意義?如何看待物質生活?如何看待愛情、婚姻?如何看待幸福?這篇小說仍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