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產綜合研究中心瀨戶內海區水產研究所,發現了一種引起有毒赤潮發生的新浮游生物“卵形褐胞藻”及發源地——日本廣島市西能美島海域。據該水產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去年夏天,在瀨戶內海沿岸各地首次發生的赤潮浮游生物“卵形褐胞藻”,今年很有可能會在廣島灣的西能美島周邊再次發生并且擴大。
由卵形褐胞藻引起的赤潮災害,去年首次在日本國內發生,這給廣島縣內的大竹市的阿多田島的鯛魚和魚師幼魚養殖等帶來了1.9億日元的漁業損失。雖然對卵形褐胞藻出現發生的結構并不清楚,但通過培養試驗,初步確認其孢囊的發芽水溫在20℃~30℃之間,比以前的赤潮浮游生物卡盾氏藻水溫要高。
該研究所的赤潮生物研究室室長山口峰生先生說,今后將進一步對卵形褐胞藻的生態和發生結構進行研究,預測(防)赤潮的發生,減少赤潮災害損失。